好石小学花甲回眸(汪福堂)

发布时间:2014-06-30 19:42: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好石小学花甲回眸

好石小学地处云、安结合部,座落在闻名遐迩的好石垸,南邻古镇义堂,东壤曾店,北襟倒店,汉丹铁路、“316”国道、孝襄高速公路擦踵而过,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草长莺飞,光阴荏苒;岁月嬗迁,往事如烟。自1949年至今,经过几代好石教育人的风雨兼程,接力拼搏,好石小学不断成长,日益壮大,走过了“初创岁月(1949──1966)──发展阶段(1967──1992)──辉煌时期(1993至今)”漫长而不寻常的近60年历程。

初创岁月:一路艰辛奠基业

陈家祠堂 追根溯源,好石小学的最初校址是距义堂镇东北5公里处的陈家祠堂。陈家祠堂始建于清朝中期,迄今有一百多年历史。它座落于翠竹绿树丛中,堂前长有两株两人合抱的桂树,鸟语花香,堂外环境优雅,堂内古色古香,正是读书人求知修业的乐土。

改良私塾 1949年,全国解放,许多翻身农民迫切希望子女读书识字,长大后有所作为。于是,陈家湾的读书人陈谋成选中了陈家祠堂,在这里办起了学校来。取名下陈小学。祠堂正殿上课,侧房用于寝食。学校性质属于改良私塾,学习内容为国语和算术两门课程。学生30 40人,来自附近,大多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农家子弟,女生很少。学生自备桌凳等学习用品。当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地方政府还没有设置文教管理机构,教师薪金来自“两点”:学生交一点(或钱或物),自己筹一点。陈谋成是个严谨认真的人,他管理严格,教学踏实,深受学生家长的尊重和社会的好评,方圆十来里的农家子弟慕名而来。一时间,下陈小学在当地颇有名气。陈谋成子49年始,在下陈小学从教6年,直至55年因身体健康原因辍教。陈谋成离任后,魏兵羽接着在下陈小学教书两年,直至57年。这两年间,学校性质、办学规模、教学内容、教师薪金等情况与前任相同。

建立初小 58年,地方政府组建了文教管理机构。考虑到下陈小学生源增加,原校规模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文教组决定扩大下陈小学规模。倪富美出任校长,学校配备11名民办教师,另请两人负责后勤。于是,下陈初级小学(14年级)应运而生,学校为民办公助性质。学生近200人,教室以祠堂为主,另外租借下陈湾民房。教师工资来源是学生出一点,生产队工分抵一点,学校补一点。当时,正处大跃进时代,全国上下响应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大炼钢铁,大办工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剥蓖麻、剐棉皮、拾稻穗,挖砂、熬硝、炼铁,支援国家建设。勤工俭学所得资金,一部分用于办公支出,一部分补贴教师工资。

迁址建校 由于人口生育失控,导致学生激增。59年下陈小学设置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余人。加之下陈祠堂因年久失修,不适于做教室之用的原因,下陈小学于59年进行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搬迁。学校由下陈祠堂迁址到吴家台子,暂时租用民房教学。63年,县教育局拨款,由张振华负责筹建下陈小学校舍。选址吴家台子,建教室8个,占地2亩,于64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从此,下陈小学师生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校舍。

公办民助 65年,刘仁安担任校长,许立品任主任,主持学校工作。当时,学校教职工12人,其中8人为公办教师,工资由国家发放,标准时每人每月29.5元。另有4名民办教师,工资由生产队抵工分。为了方便教学,全体教职工在学校就餐就寝。

耕读中学 663月,为了顺应当时大气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在下陈小学筹办耕读中学(初一班)。校长戴天国、主任张守合及教师均为民师;在班学生45人,自带桌凳;开设课程为政治、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此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口号介天响,标语贴满墙”是那个年代的显著特征,学校变成了“停课闹革命”的场所。在学校组织学生到武汉串联后,办学仅半年的耕读中学──那个火红年代的产物,于同年9月就过眼烟云地夭折了。

在自49年至66年的17年的初创岁月中,下陈小学为社会和地方输送了3000多名劳动者,其中不乏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原县政协副主席戴永泉、县委办公室主任吴道本、县工会主席宋金坤、县教委成教股股长方宗梁等领导都出自该校。

17年的艰辛努力,17年的建功立业,老一代好石教育人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石,功不可没。

发展阶段:承前启后谱新曲

历史车轮不停地前进。岁月悠悠,时针转到了1067年。自67年至92年的25年间,新一代好石教育人承前启后,再接再厉,一路高歌,为学校的发展孜孜以求,殚精竭虑,谱写了好石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的乐章。其间,徐立文、邹年芳、蔡宽明、陈本儒、胡传生、李义冠、周全发、岳望堂、陆雪宗等多位同志担任学校领导职务。

百花齐放 67年至75年,徐立文出任下陈小学校长,邹年芳担任主任(她任职直至83年,是在该校任职最长的领导),主管教学工作。69年,“侯五建议”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山东侯姓、五姓两民办教师建议小学由大队承办,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大队办小学,初中(小)公社办”的热潮。大队小学、社办中学如同百花齐放一般,生长在中国大地上。下陈小学撤消改为好石中学,周边各大队小学也应运而生。好石中学学制三年,设置6个教学班;学生300余人,来自好石公社个大队;课程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教师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补充,公办、亦工亦农、民办教师三者兼有;公办、亦工亦农教师工资每人每月分29.5元、34.5元、54元等档次,民办教师工资参照生产队中等劳力的工分年终兑现,学校给予少量补贴。元下陈小学学生分流到周边的建合、三合、唐岗、东方、好石等大队小学。

火红年代 67年到75年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不断深入,全国教育形势不断发生变化。67年乘着“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东风,同全国各地小学一样,下陈小学学制由六年缩短为五年。为了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精神,68年好石中学有胡文安领头,创办了“920”菌种校办工厂。同年,为了落实毛主席“在农村由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指示,贫宣队进驻学校,建合、上岗两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蔡兴发、吴学发进驻好石中学接管学校。建合大队废弃的占地3亩的窑场划归学校作为学农基地,学校组织学生隔三差五到学农基地搞劳动,到生产队支农,正是:上学搞劳动,放学忙支农,不是读书郎,却像庄稼汉。

带帽高中 76年,云梦县教育工作会议在原云梦二中召开。77年全国掀起“全民办教育,大力办教育”、“公社有多大,学校有多大”的热潮,各初中开始带帽办高中,好石中学带帽高中(高一)乘势而上。义堂公社文教组选派徐胜利、张定照、郭望贵等人组建好石中学带帽高中,招高一新生40余人。在办学实践中,师资水平有限、教育资源浪费、办学行为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等弊端日益突出。最后,好石中学带帽高中与其它带帽高中一样,在刚刚走完一年的路程之后,以流产而告终。

修建宿舍 81年至83年间,蔡俊明担任好石中学校长,为了改变学校无教师宿舍的状况,他多次向上级报告,反映情况,提出要求,想方设法,争取到县教育局拨款7000元,并通过协商,有学校周边几村出劳力修建教师宿舍12间,解决了教师住宿问题,给教师安心工作吃了一颗定心丸。

气象更新 84年至92年期间,好石中学经历了88年撤销初三(保留初一、初二),挂办小学六年级,89年撤销初中(原校学生迁并义堂农中就读),改为好石中心小学的发展阶段。八年中,陈本儒一直担任校长职务,胡传生、李义冠、周全发、岳望堂、陆雪宗相继担任学校主任职务。出身陈家湾的陈本儒校长,想为家乡的教育着想,急为家乡的孩子所急,带领学校教职工,围绕“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办学质量”的主题,动脑筋,想办法,用心良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可圈可点。

遵照国家“一无两有”的要求(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凭着一股高昂的热情,陈本儒校长带领一班人不等不靠,想方设法,85年进行了学校危房整修。为了节省开支,到木材充足,价格较低的随州购置课桌椅100套,投资3000元,通过了县教委的“一无两有”验收;86年,自己动手平整操场,扩建校舍1000㎡;87年重新规划校园布局,将校园分为教学区与活动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本着一种深沉的责任感,陈本儒校长针对校情,制订并认真落实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全体教职工的行为,以制度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全面开展。几年中,一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87年陈本儒成功讲授了初三政治复习公开课,受到有关领导和同仁的一致好评,他任教的初三政治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全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他本人荣获“义堂区小学优秀校长”的称号;87年杨楚所讲的初二数学公开课被评为“义堂区初中数学优质课”;88年张金德所讲的初二物理公开课被评为“云梦县初中物理优质课”;9091年连续两年陆雪宗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在义堂区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每年喜获一、二、三等奖各两名,他本人因此而获得“义堂区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的荣誉称号。

辉煌时期:浓墨重彩书华章

一届届学校领导和一批批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发展摸爬滚打,默默奉献。1993年,好石中心小学的接力棒传到了现任校长陈腊清手中。93年以来,戴天国、戴天军、邹自平、蔡永成等同志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和主任职务,有30位公办教师、18位民办教师、2位亦工亦农教师、5位代课教师先后在学校工作过。这是一支爱岗敬业、顽强拼搏的团队,陈腊清校长带领他们开创了好石中心小学的新局面,使好石教育在近十年间摘金夺银,异彩纷呈。

一、三管齐下抓硬件

一是整体迁建学校。好石小学校舍始建于六十年代,系砖木结构。几十年以来,虽经过几次改造,但由于资金匮乏,知识小修小补,已是椽短檩裂,墙壁内倾外斜,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学校教学的正常进行,威胁着师生的人身安全。当时,在学生家长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真实地反映了学校极差的办学条件:“好石中心条件差,上有天窗下有洼。刮风下雨好害怕,何时修建新学堂?”93年秋,35岁的陈腊清走马上任。眼看着岌岌可危的校舍,听到学生和家长的心声,深感责任重大。他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反映情况,申请迁建学校。在他的多方奔走下,于946月,当时义堂镇管教育的王金照委员和镇教育组组长陆望法主持召开了学校及其辖区的上岗、唐岗、建合、三合四村领导联席会议,决定整体迁建学校。新校选址于四村较中心位置的建合村大蔡湾南200米处(原义堂管理区所在地),于95年破土动工,96年春竣工,96年秋投入使用,总投资70万元。校园占地面积11000㎡,教学楼三层,系钢筋水泥结构,其建筑面积(占地)1200㎡,设有12个教室。教学楼的修建,学校的整体搬迁,给了师生一个安全、宽敞、明亮、舒适的教学环境。

二是完善配套设施。教学楼建成后,修建了标准化厕所。学校整体搬迁后,于97年至98年相继完善了配套设施:投资5万元修建了60㎡的师生食堂和200m的环形跑道及运动场,硬化了100m长的南北走道,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会议室等功能室。配套设施的完善,为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此外,还开辟了文化长廊,为学生施展才艺、放飞心声提供了平台。

三是添置教学装备。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添置了2000册图书以及篮球架、乒乓球台(桌)、单双杠等体育教学器材;2005年,配置了全套远程教育设备,安装并开通了ku波段卫星信息接受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围绕绿色作文章

学校整体搬迁时,校园里杂草丛生,场地坑洼不平,更无树木花坛,这与标准化的教学楼极不协调。陈腊清校长发动、带领师生不等不靠,自己动手,砍草平地,植树种花,购置宣传牌,刷写墙体标语,绿化、美化校园。如今,走道两旁,教学楼前,操场四周,樟树伸臂含笑,松塔亭亭玉立,玉兰油亮吐蕊,桂花芬芳诱人,宣传牌图文并茂,墙体标语苍遒有力……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针对校园面积大地特点,陈腊请校长把眼光投向操场东侧一片5亩多的荒地,作起“变荒为绿,变荒为金”的文章来。97年秋,学校同孝南区周巷村苗圃园林基地建立了长期的业务联系,采取分期付款的办法,一次性购进并栽种了海棠、红季木、石兰、黄洋、樟树、宝塔白、雪松等二十余种苗木。5亩多的荒地,换上了绿装,变成了苗圃基地。2001年,学校面向全镇兄弟学校出售苗木。几年来,苗圃基地为学校创收近3万余元。

苗圃的建成和发展,不仅为学校带来了经济效益,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还绿化、美化了校园,而且密切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实践了学做互动,学以致用,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素材和条件。2004年,学校被选为“云梦县教育质量管理年”受检单位,有关领导对学校巧动脑筋搞绿化,创新方法建基地,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推广。2005年湖北《勤工俭学》第四期刊发了由学区主任杨吉和陈腊清校长合写的题为《做绿色文章,走特色道路,促整体发展》的经验介绍文章。

三、真抓实干扫文盲

农村扫盲工作,特别是农村青壮年文盲扫除工作,经过5080年代的努力,一大批文盲脱盲。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至90年代,在农村一定数量的文盲、半文盲仍然没有脱盲,这无疑制约了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扫盲形势不容乐观。好石中心小学负责学校周边建合、唐岗、上岗、三合等村的扫盲工作。针对农村子女多、文盲不少、情况复杂的实际情况,为了确保扫盲任务的完成,几年中,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真抓实干,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成立领导专班。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共产党员、班主任任成员的扫盲领导小组,为扫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构建工作网络。加强与村委会的联系,走村串户,进行拉网式普查,摸底文盲情况,建立真实档案,为确立工作目标,制订工作计划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三是成立“两校”。2000年学校办了成人文化学校,2005年又办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帮助学员既学了文化,又掌握了实用致富技术,一举两得。

四是采取灵活管用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文盲学员农活忙的特点,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把学员)请进来与(让教师)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灵活务实地开展工作。

五是规范操作过程。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精批细改,耐心辅导,严格考试。

五项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扫盲工作的落实,使各项指数项项达标,2004年顺利地通过了扫盲工作验收。

四、多措并举搞“普九”

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学校“普九”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沉甸甸的数字中,凝结着全校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1、提高认识,成立专班。时刻不忘“普九”的重要性,把“普九”工作当作学校全盘工作的头等大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不走过场,真抓实干。为了把“普九”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普九”工作领导专班,使“普九”工作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2、注重宣传,营造氛围。主要作法是“一车”、“二语”、“三会”。“一车”是出动宣传车,进行上路进村宣传;“二语”是在学校院墙和农户墙壁上刷写宣传标语,在村头和主要路口宣传横幅;“三会”是通过定期召开学生会、家长会、群众代表会宣讲“普九”的政策和重要性。“一车”、“二语”、“三会”营造了“普九”工作的浓烈氛围,推动了“普九”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严格制度,强化管理。为了使工作不流于形式,做到事事有着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流失学生劝返制度》,与相关人员签订了《防流控辍责任状》,对责任人的工作进行如实考评,奖优罚劣,调动了教师投入“普九”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明确责任,防流控辍。为了扎扎实实搞好防流控辍工作,避免人浮于事,实行了“普九”问责制,落实了“四包”工程:“普九”专班组长包全校及辖区各村,负“普九”总责,副组长包年级及相关村,组员包班包组,一般教师包学生及学生家庭。全体教师入班入村入户,勤家访,做工作,问原因,讲政策,说道理,对未到校学生实施爱心大劝返。“四包”工程明确了责任,赢来了“三有”效应:每村每组有人包,每湾每家有人联,每班每人有人管。共劝返60名适龄儿童到校入班,确保了两个“百分之百”:开学入学入班率100%,平时学生到校率100.

5、扶贫助困,全额入学。为了不让每个平困生因家庭平困而失学,实施了“阳光扶贫工程”。建立了平困生档案,对平困家庭子女入学实行减免书杂费,对部分学生实行缓交报名费。几年来,学校为金100名平困生减免书杂费计3万余元,对150名学生实施了免交报名费。

五、一心一意抓管理

学校一班人把常规管理当做学校全盘工作的重头戏,动脑筋,想办法,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狠抓了制度管理、教师培训、教学教研等几大板块的工作。

1、建立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一是建章立制,深化改革。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使学校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给他们构建一个施展才艺的平台,创造自由翱翔的空间,学校整体迁建以后,在认真分析、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出台了《校长岗位职责》《主任岗位职责》《教研组长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职责》《教师工作职责》《备教改辅考制度》《教研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后勤工作制度》《财会工作职责》《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约束。

二是认真考核,严格兑现。为了体现制度的严肃性,让全体教职工自觉遵守制度,严把落实关,严格执行兑现。利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将教职工的工作绩效纳入激励约束机制,与评模、晋级、提升、聘用、福利、奖金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坚持全方位、多层次考核。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肃考核纪律,优化考核流程,注重考核实效,量化打分,严格操作。坚持常规查和随机查、全员查和抽样查相结合。实施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考评,一学期一兑现,奖优罚劣,奖罚分明。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传统模式,优者欢喜,差者无怨,强化了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务实性、竞争性和创造性。

2、开展师训活动,增强教师业务素质。

为了应对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近年来,建立和不断完善了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将教师的继续教育赋予制度内涵,以制度的形式将教师继续教育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捆在一起。第二,加快“名师工程”的实施,掀起“学名师,做名师”的活动高潮,构建教师学习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型,为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第三,切实抓好教师培训的具体操作工作。在培训内容上,主要开展了新课程的解读、校本教研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等专题培训;在培训形式上,采取送培和自训、集中和分散、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培训员额上,省训5人次,市训10人次,县训40人次,镇训50人次,校训120人次。此外,学校还十分注重教师的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现在学校教师中,大专学历3人,中专学历2人,正在进修的教师2人,中级职称10人。教师培训、学历提高、职称晋升等一系列的工作,使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知识层次、智能结构、专业技能等诸多层面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拓宽和更新。

3、狠抓教学教研,打造中心平台。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学校始终如一地坚持教研组周检查、周小评,教导处月普查、月大评。查评教师是否做到“五好”和“两不”: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改好每次作业,作好每次辅导,搞好每次测评;不忽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放弃每一位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开展了学生评师评教活动:针对各科任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组织相应班级学生座谈评议,问卷打分。此外,狠抓了潜能生的培辅工作。督促各班、各科任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四结合”:一是课堂培辅与课外培辅相结合,二是平时培辅与考时培辅相结合,三是学校培辅与家庭培辅相结合,四是集中培辅与分散培辅相结合。“四结合”的实施使各年级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各有长进。

不仅于此,学校还十分注重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研力度,走科研兴校之路。一方面,开展同年级、同学科、同课题的讲课评课活动,既讲出了水平,又评出了问题,打破了各自为教、封闭自守的格局,形成了互帮、互学、互比、互促、互进良好教风;同时,针对校情师情,创新了听课评课方式,开展了教师跨学科授课、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师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综合素质,为教师提供了打通关的舞台。另一方面,近年来,开展了传统课堂与现代多媒体两位一体模式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一改过去传统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和学,多媒体教学只是摆架子陈旧观念和做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融为一体。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高效性、群体智慧的互补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传递速度的快捷性进行动感教学,达到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使师生轻松乐教乐学。再一方面,狠抓了校本教研,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校本教研提供具体鲜活的实践内容,反过来,校本教研又为教学提供指导和服务。

教育观念的转变,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十多年来,在全镇期末统考中,学校有35人次喜获全镇同年级同学科第一、二、三名的好成绩,有25人次被评为镇、县级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2002年,教师汪福堂的论文《小学生数学素质培养之浅说》在《云梦教育科研》发表,并荣获孝感市一等奖;2003年他与人合写的《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策略──小学习作教学专题研究》连载于《云梦教育科研》,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2004年他与人合写的论文《关于教师备课模式改革的思考》在《云梦教育科研》发表。

点点滴滴总是情,一串脚印一串歌。从93年好石中心小学的接力棒传到陈腊清校长手里,至1996年教学楼建成,学校整体搬迁,再到2002年好石中心小学更名为好石小学,直至今天,由于科学管理,好石小学局面一新,各项工作异彩纷呈,捷报频传。学校97年被镇委、镇政府评为先进单位,98年被评为义堂镇“绿化、美化工作先进单位”,同年被县教委评为“教育教学一级合格学校”,9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安全文明学校”,2003──2004学年度被义堂镇教育学区评为先进单位,2004──2005学年度荣获全镇小学综合考评第二名,2005年被县教育局评为“教育管理先进单位”。

1949年初创迄今,弹指一挥间,好石小学即将走过花甲之年。解读好石教育的苦乐年华,回顾昨天,好石教育人上下求索;立足今天,好石教育人面临机遇,迎接挑战;展望明天,好石教育人任重而道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理由坚信,团结务实,负重拼搏,开拓创新的好石教育人一定将好石教育打扮成梦泽教育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3af70ebe23482fb5da4c33.html

《好石小学花甲回眸(汪福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