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大纲之基础概念与理论部分

发布时间:2010-06-14 21:46: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基础概念与理论

1.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技术起源于人类劳动中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机器代替了手工艺和技巧。

科学知识不但高度地外化在客观物质上,形成各种工具设备,而且也高度地内化在劳动者身上,形成高的劳动素质。

可以将技术分为物化形态技术(硬技术)和智能形态技术(软技术):前者指各种物质手段,即工具、机器和设备等,后者指运用各种物质手段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
我国辞海(1980)将技术定义为(1)泛指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2)也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2.什么是AECT94定义
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
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4.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

参与开发各类学校所需的各种教与学的多媒体软件,远程教学软件,网络学习系统。

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对教育资源进行评价、收集和整理,为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利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对广大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

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

运用相关教育技术所提供的方法,参与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和企业团体的教学与培训工作,与广大教师一同设计、优化和促进教学

开展教育研究,开拓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领域

开展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什么是电化教育
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6.e-Education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7.e-Learning和数字化学习,以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征

e_Learning

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数字化学习

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征

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

8.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吗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这一概念阐明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即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基础,或者说教育技术包含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详细阐明。

9.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看待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试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与教学

9.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在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引入多媒体信息资源与技术,
使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10.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11.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12.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从技术层面看

o 数字化

o 网络化

o 智能化

o 多媒化

从教育层面看

o 教材多媒化

o 资源全球化

o 教学个性化

o 学习自主化

o 任务合作化

o 环境虚拟化

o 管理自动化

13.戴尔关于视听理论观点/经验之塔/多媒体能提供教学效果的理论依据/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戴尔的经验之塔(图),参看

戴尔的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

o 从塔底到塔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o 教学必须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o 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o 应用媒体是为了使学习具体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抽象

o 位于中层的视听媒体比语言和目视符号更为具体,并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

o 应该不应该过分看重直接经验

14.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15.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呈现的特点有哪些?
1)培养目标的定位: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尤其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改革课程内容。
4)重视信息技术
4)提高教学质量。
5)促进教育改革。

PART2

1.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和系统方法论处于核心地位,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根据,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都为教育技术提供了许多可直接运用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
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环境看作是刺激,将有机体的行为看作是反应。因此行为主义学者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学到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个体决定的。强调强化的作用。
斯金纳的观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他用操作性反应来解释笼子里动物的行为,以区别巴甫洛夫和华生等人的观点。他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操作性行为由有机体自身发出。应答行为包括所有反射在内。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几乎人类的所有学习都是操作学习)。只有研究操作行为才能揭露行为的本质。应答性行为和操作行为具有不同的条件作用形成机制:应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分别适用于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也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操作性条件作用模式认为:不管有没有刺激存在,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那么在类似环境中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而且强化与实施强化的环境一起,都是一种刺激,我们可以以此来控制反应。在斯金纳看来,重要的刺激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而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因此反应之后要给与及时强化。斯金纳在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中提出了强化(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者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原则,他的理论被称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4.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向学习者呈现一个框面的信息作为刺激,然后学习者通过填空或回答的方式作出反应,反馈系统对反应作出评价,如反应错误,告诉学习者错误的原因,如学习者回答正确,则反应得到强化,进入第二个框面的学习。这个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不断反复,直到学习者完成一个程序的学习。

5.斯金纳程序教学的教学思想

积极反应原则:对问题作出积极反应

小步子原则:每步之间的难度较小,是强化的次数提高到最大限度

及时强化原则:一个操作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会增加反应发生概率

自定步调原则:以学生最适宜的步调学习,是一种个别化教学方式

低错误率原则:避免学生出现错误,错误反应或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

6.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
学习是一个内部的心理过程(经知觉将外界事物转化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无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
布鲁纳的观点
代表人物:布鲁纳、加涅、奥苏泊尔

7.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它体现为一种类目及其编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如何,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是学习者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习者如何思维,教会他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所谓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8.认知表征的三种方式

动作表征:依靠动作来获取知识(对动作技能的学习,如游泳、弹琴和驾驶)

形象表征:通过留在记忆中的视觉或听觉的表象和印象来获取知识

符号表征:运用符号,通常为语言符号作为思维中介

8.2.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奥苏泊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

o 学生表现出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o 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原则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基本步骤

评价

8.3.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的基本步骤

呈现先行组织者

呈现学习任务及材料

整合协调

知识的迁移

9.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材料的呈现应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当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迁移。

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知识正确 和纠正他们的学习错误。虽然行为主义理论也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认知主义理论一般将反馈看作为一种假设检验。

学习者自定目标是学习的重要促进因素。

学习材料既要以归纳序列出现,又要以演绎序列出现。

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冲突,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信息化教育技术p17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信息化教育技术p17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信息化教育技术p17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威特罗克、维果茨基

11.同化和顺应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将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认知个体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2.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

围绕学习主题建立相关的概念框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概念框架逐步构建知识的意义,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对于发现学习、指导学习和接受学习,多年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其核心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近年来,建构主义者提出支架式教学,该词汇来自建筑中使用的脚手架,用来形象地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外在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

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这种教学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所以该教学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随机进入教学

围绕学习主题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
初级学习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概念(普遍原则,面向良构领域)再生出来。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面向劣构领域)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斯皮罗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随机通达教学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理解。

1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信息化教育技术p17

14.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自我反思

15.系统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系统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各个分支的融会,从而诞生了现代教育技术。

16.香农-韦弗模式及相应教学过程

17.拉斯维尔的5W模式

18.拉斯维尔的7W模式及对应的教学过程

19.贝罗模式

贝罗提出了SMCR传播模式,这个模式比较全面地表明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传播的最终效果不是有传播过程中的某一部分所决定,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且传播过程中的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SMCR模式比较适合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如SMCR分别代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

20.教育传播过程中信息流的三向性
1.教师和其他教育媒体向学习者发送教学材料。2.学习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对信息作出反应,将认知结构变化的情况反馈给教师。3.教师接受学习者反应后,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再把意见反馈给学习者。

21.从传播学角度如何审视传统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是信息传播过程,包括四大要素:教育者、教学信息、学习者和媒体(教学传播系统构成图)。从信息传播的角度阐述教学过程。

22.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从贝罗模型考虑

23.两种不同的技术应用观
1)客观主义的技术应用观
2)建构主义的技术应用观

24.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信息化学习环境组成要素:

从学习主题/任务、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伙伴、学习氛围和学习场所几个要素入手分析。

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特征:

情景化、复杂性、主动性和协作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b0ad1ea76e58fafab0034d.html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大纲之基础概念与理论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