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发布时间:2020-05-18 22:17: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题名称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者姓名

班级

高一7、8班

课标要求(课标解读)

继承革命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语言及意境。

2、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3、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感悟法

3、情境激学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课和内容安排)】

备注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今天我们要学习欣赏的是《沁园春

长沙》 。(板书课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 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说《沁园春 雪》是通过描绘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人物的评论来表现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的,那么这首《沁园春长沙》又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方。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1925年1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评:对而今的年轻一代,对现时的出户机会很少的学生,有必要简要地交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展示橘子洲头的画面。)

三、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整体感知

个人补充《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韵)。

1、集体朗读《沁园春 长沙》

2、初读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感受?请谈一谈。

——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3、哪位同学愿意把这首词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四、领悟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上阕导读

思考:上阕主要写什么? ———写景

第一个整句:

寒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卓然而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提问: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些?———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找出上阕的文眼,(上阕又哪个字统领)由这个关键字,作者写到哪些景物?

———“看”字统领、借景抒情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③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千山万壑一片红红的颜色,一层层经霜的树林,叶子红似二月的花朵;秋天的江水碧绿清澈,成百条大船争着在江上行驶;仰望雄鹰正展翅向万里长空搏击,俯看水底,鱼儿自由自在随意游动。在这大好的秋天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各得其乐,一派生机,看谁比谁更自由自在。

“看”领起以下7句,描绘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以至世间万物,静景动景相结合;描写的方位有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看的角度有远望,近观,仰视,俯视;数量之多,色彩之浓,类别之起,动作之劲,竞争之烈。

④通过以上描写说说作者笔下的秋天给人的感受?

——诗人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蓬勃向上。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个人补充

如何赏析描写景物的角度

写景抒情诗更是常见“大餐”,所以,在教学中,关于写景抒情诗的鉴赏就成为重要内容。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觉得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更有效果。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比如陆游《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虚写,实写:梦、想象、回忆、未来都是虚写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

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⑤我们学过的描写秋景的诗词和作家很多,试举例说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楚宋玉《九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 宋、苏轼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 《雨霖林》

“雁过也,正伤心,确实旧时相识。黄花满地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 《声声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杜甫 《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秋思》

“清、静、悲凉”

现代作家 郁达夫《古都的秋》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⑥思考:作者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的如此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深意是什么?

——“万类霜天竞自由”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争。为下面三句抒情打基础。

⑦接下来我们再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设问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⑧那位同学能说出这三句的大意:

_____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⑨小结:

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

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第二课时

五、下阙导读

①(集体朗读)

②下阕由哪个字统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忆”字统领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旧地重游,唤起诗人思绪万千,忆起当年战斗生活,表现出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

下阕以抒情为主。

下阕头两句是''的开始,'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 和豪迈气概。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巧妙、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讨论: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积极乐观,不断进取

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

以天下为己任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勇于竞争,求生存,求发展

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 要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学好文化知识,学好专业技能,为社会出一份力量

七、当堂背诵

六、搜集毛泽东诗词,进行诵读欣赏

作业布置:请从意象、炼字、形象三个角度,为本词设计三个问题并写出参考答案和赋分。

校本作业设计:《沁园春长沙》中的诗歌鉴题目参考

一、意象意境类

意境: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答题步骤:

描述意象(描绘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优美。 

氛围特点。一般选用形容词或四字短语,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分析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问题:《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具有怎样的意境特点?

    雄鹰搏击长空,鱼儿在水中自由遨游,

    整幅画面极具动态美,展现出湘江秋景中蓬勃活跃的特点,

    流露出词人昂扬奋发的心绪。

二、炼字类

2、问题:请简析《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遍”“染”二字的表现力。

答:“遍”意为“完整”“全部”,描绘出千万座山峰红得很彻底的壮美景象;

“染”,原意是用燃料着色,采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之后全部变红的特点;

“遍”“染”二字,表现了词人目睹眼前景色时的欣喜之情,也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三、人物形象类

3、问题请结合《沁园春·长沙》中下阙的内容,简析“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特点。

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以天下为己任,敢想敢做;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他们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明他们主宰人世沉浮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个有雄心、有才华、有担当、有胆识的革命青年群体形象。

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湘江秋景图

远望 万山——红遍 数量之多 静景

层林——尽染

色彩之浓

近看 漫江——碧透类别之起

百舸——争流动作之劲

仰视 鹰——击竞争之烈

俯视 鱼——翔不同角度 动景

峥嵘岁月图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

学  记否——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课堂小结

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走进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孤独的彳亍彷徨。他在孤寂中渴望遇见 “丁香一样的”姑娘。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希望通过学习本文,大家都能学会用心品味诗歌,学会诗歌朗读的方法,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八、教学反思

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因为是诗歌单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比较经典的爱情诗,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等,并布置学生把这些诗改写成抒情散文,同时学生也尝试自己写写诗,因为是爱情诗,所以学生一下子就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了。接着我就把学生分成小组,收集有关描写秋的诗歌,然后过渡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706643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1.html

《沁园春长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