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 - 城中村 - 改造与和谐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10-10-12 22:09: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THEORYFRONT2007年第5期理论前沿[摘要]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城中村”现象,集中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挂甲屯的实地调查,对“城中村”的形成和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城中村;挂甲屯;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C913;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5-0047-02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与和谐社会建设———以北京市海淀区挂甲屯为例包路芳所谓“城中村”,指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在都市里或都市边的村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具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城中村”是在原来农业社区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平房居住区,人口容量小,城市居住和管理功能不健全,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和廉价房租,成为大量外来人口的首选居住地,造成人口迅速膨胀,社会问题堆积,既形成城市破旧的平房区,影响城市市容和整体规划,更形成城市贫民区,往往也成为城市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因此,治理和改造“城中村”不仅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伴随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一、挂甲屯的现状挂甲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靠近西苑,北面临街为圆明园,是北京五环以内为数不多的平房社区之一。当年郊区的乡村,现在已成为城乡结合部,是变化最为剧烈、流动人口和社会问题集中、城乡差别和对比明显的地区。根据笔者2006年最新的调查,挂甲屯辖区面积0.3平方公里,共有755户居民,1574人。挂甲屯现有220多名下岗和失业人员,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双职工下岗,生活较困难。领取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有31户,78人,大多都是失业、无业、退休或残疾人员,其家庭成员也大都没有工作。社区内残疾人有27名,1名孤寡老人。下岗失业人员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大多是1983年“农转非”时到企业工作,但很快又遭遇企业转制或破产的职工。挂甲屯位于临近五环的城乡结合部,吸引了很多在城里工作和在近郊居住的外地人。由于挂甲屯已经划为北大“待征地”,拆迁是早晚的事,因此相关部门对居民的私搭乱建行为难以坚决制止,而拆迁又一拖再拖,造成违章建房愈演愈烈,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社区内入室盗窃案件较为突出。二、“城中村”改造与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挂甲屯成为较早城市化的村庄,但步履蹒跚曲折,直到今天还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1.从挂甲屯“城市化”的曲折进程,表明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切实的推进措施的重要性。挂甲屯之所以至今还是一个“城中村”,原因就在于规划和实施的脱节。一方面挂甲屯早就名花有主,另一方面又难以成亲,总是在抱怨中期待,这一等就是十多年,社区建设难以开展,居民生活日益FrontSurvey前沿调查4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7e8e79168884868762d66d.html

《城市化进程中的 - 城中村 - 改造与和谐社会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